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智能工程与未来学院于2025年5月份开展“劳动周”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。学院十位辅导员立足专业特色、发挥个人专长,以“一师一策”模式推动劳动教育走深走实,形成全员参与、多维联动的育人格局。
郭琳老师面向智能制造专业学生,策划《超级工程》主题观影活动,通过影片中“港珠澳大桥”“高铁技术”等案例,引导学生探讨“科技报国与劳动创新”的关系,并组织学生设计“智能生产线优化”实践方案,将理论转化为行动。
张忠老师以纪录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为切入点,组织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开展“传统工艺中的工匠精神”研讨,结合AI技术复原古画、文物修复机器人等案例,启发学生思考“智能时代如何传承工匠精神”,并策划“AI+非遗”创意项目实践。
陈景凤老师聚焦政策宣讲,通过主题班会系统解读《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》,结合学院“智能工程”专业特色,剖析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关联性,并设计“劳动价值观”问卷调查,精准掌握学生认知动态。
柳力文老师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、智能制造领域工程师的线上访谈为资料,以“生产线上的创新突围”为主题,讲述技术工人攻克精密零件加工难题的真实故事,并组织学生撰写“劳模精神与我的职业规划”的感想报告。
康安琦老师联动学院优秀校友资源,邀请从事智能机器人研发的大师和校友,开展“名家讲坛”,讲述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的实践经历,搭建常态化劳动教育互动平台。
李玉珊老师积极倡导学生学习虚拟仿真技术,让学生尝试设计“智慧劳动体验”线上项目,学生可以通过VR设备模拟车间管理,直观感受科技对劳动的革新。
孙源浩老师针对学生个体化差异,设计“劳动实践成长档案”,指导学生制定“寝室美化”“志愿服务”等个性化劳动计划,并建立周打卡、月评比的激励机制,推动劳动习惯养成。
皇甫超楠老师结合就业指导课程,通过情景模拟、企业HR访谈等形式,引导学生理解“工匠精神”在职场中的核心价值,并构思策划“企业劳动文化调研”暑期实践项目。
李艺老师联合学院实训室,组织学生参与“智慧教室运维”实践,指导学生运用物联网技术优化教室设备管理系统,完成故障排查、系统升级等实操任务,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校园的劳动成果。
胡荣勋老师打造“创意劳动工坊”,带领学生开展3D打印模型制作、智能机器人组装等项目,通过“设计—制作—迭代”全流程实践,让学生体验“创造性劳动”的成就感,并举办劳动成果展览。
学院全体辅导员协同开展“文明宿舍评选”“校园环保志愿行”等特色活动,累计覆盖学生2000余人次,形成“理论学习+实践体验+成果转化”的闭环体系。
学院党总支书记符婷婷表示:“学院全体辅导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、贴近生活、对接未来,展现了‘一师一品牌’的育人实效。”未来,学院将持续深化辅导员团队在劳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,构建“智能+”劳动教育新生态,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工程人才夯实根基。
(撰稿人:柳力文 审核人:符婷婷)
关注微信号
©版权所有:开云官方网站
广州校区:广州市广从九路1038号滨海校区:茂名市高地智慧城慧城三街8号
粤ICP备20000181号-1 网站技术支持:品牌运营中心